本實驗室的目標就是希望透過多元的研究計畫案與跨系、跨領域的合作

讓所有成員具備有如『萬用工具箱』的能力。

開拓未來的選擇可能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鄒年棣 Nien-Ti Tsou
這位是這間實驗室的大Boss >_^
也是目前材料系的系副主任

計算材料科學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利用先進計算方法研究材料行為,為實驗室核心研究領域。
數值模擬 (Numerical Simulation)
包括有限元素法 (FEM)、分子動力學 (MD),廣泛應用於材料行為分析。
人工智慧 / 深度學習 (AI / DLN)
用於性能預測、工程流程最佳化,如牙科植體設計與材料辨識。
三維積體電路 (3D IC)
結合 AI 與 X 射線斷層掃描,進行焊點分析與可靠度預測。
電子封裝 (Electronic Packaging)
探討 Cu-Cu 接點在熱循環測試下的失效機制與界面遷移。
形狀記憶合金 (SMAs)
研究其相變行為、超彈性特性與層狀結構。
鐵電材料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探討疇區演變、極化能力與應變交互作用。
材料微觀結構 (Material Microstructure)
分析材料在不同條件下的微觀結構演變,如薄膜疇區與馬氏體相變。
材料性能預測 (Materi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
利用 AI 與計算模型提升預測精準度,減少實驗次數。
最佳化設計與牙科植體
針對植體癒合腔室等設備與材料進行最佳化設計與 AI 模擬。
鄒年棣老師實驗室研究介紹

本影片分享我們在陽明交大材料系的 Open House 中,如何利用 AI 技術進行材料工程設計與模擬。 舉例說明了牙釘破壞預測、半導體元件可靠度分析等應用,展示 AI 模型結合模擬與實驗數據的優勢, 大幅提升分析效率與預測準確性,並可作為工程師設計與優化的重要工具。

陽明交大材料系深耕 AI 與模擬已十年,是台灣在該領域發展最完整的系所之一, 歡迎對 AI 與材料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加入我們!

本影片分享我們在陽明交大材料系的 Open House 中,如何利用 AI 技術進行材料工程設計與模擬。 舉例說明了牙釘破壞預測、半導體元件可靠度分析等應用,展示 AI 模型結合模擬與實驗數據的優勢, 大幅提升分析效率與預測準確性,並可作為工程師設計與優化的重要工具。

本影片介紹我們在電池健康度評估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針對現實生活中非固定且不完全充放電的使用情境,我們採用Stanford所建立的模擬資料庫,並開發出一種無需人工標記的AI模型,只需一小段放電資料,即可準確預測電池的健康狀態。 透過類似「撲克牌排序」的方式,AI自動學習電池劣化趨勢,不僅預測準確,還能顯著減少資料需求與人力成本。紅色曲線為AI預測結果,藍色為實測值,兩者趨勢高度一致,展現此方法的可行性與效能。 本研究展示了AI在電池壽命與健康管理領域的潛力,對於電動車與智慧能源管理具有實質應用價值。

這段影片分享本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人工智慧來預校正3D列印時產生的幾何誤差,特別應用於牙科客製化牙模的列印。在3D列印過程中,由於程序複雜,往往會造成模型膨脹或收縮的幾何偏差,使準確率只有約七成。透過收集16組列印成品,讓AI模型(Patch 3D U-Net)學習如何回推設計檔,我們能在列印前預測並修正誤差。最終成品的誤差降低至約1%,展現出顯著的精度提升。這項成果不僅展示AI與3D列印整合的潛力,也代表未來在牙科及個人化醫材製造上的重要突破。

本影片介紹我們以人工智慧技術開發的「骨鑽孔手術教學系統」,透過實際軌跡資料,訓練AI自動評分外科醫師的鑽孔表現。影片中說明如何從專家與新手醫師的鑽孔軌跡中提取特徵,並以Autoencoder模型將其轉化為潛在編碼,預測八項手術品質指標。 系統能夠有效區分新手與專家,且評分準確率極高,展現AI在輔助醫療訓練與技能量化上的潛力。我們也展示了AI生成理想曲線與超高分數行為的能力,說明其未來應用於智慧醫療、評分系統與教學回饋的可能性。